欢迎访问曲阜朱氏中医·济活堂官方网站

曲阜朱氏中医·济活堂

济活堂暨省名老中医朱鸿铭工作室

朱氏中医创建于1906年钻研医术秉承家训精心临证

服务热线: 0537-6580120 13863777783

《名老中医之路》续篇

人气:发表时间:2018-08-14
  内容简介:《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1辑)》,16开本,由张奇文、柳少逸主编,2007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中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因此,《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1辑)》是21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朱鸿铭的文章“要做苍生大医,唯有辛勤耕耘”收录在本书第22位,第304~313页,图片及内容如下:
  要做苍生大医 唯有辛勤耕耘
  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曲阜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朱鸿铭
  【作者简介】 朱鸿铭(1936~),山东省曲阜市人。1952年跟其祖父学中医;1956年考入山东省兖州医士学校学西医,三年半毕业;后又奉命跟师朱荫楸老中医,继承其六十年的学术经验,深得其传。曾任曲阜市中医院业务院长、名誉院长、曲阜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山东中医学会肝胆病研究会委员等职。从事中医临床治疗近五十年,对中医内科、妇科疑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尤长于脾胃病、肝胆病、肾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发表中医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乡村医生中医临床顾问》等。
学中读西求汇通
  我出生在中医世家。幼年读私塾,后转入小学毕业。1952年春
  节过后,祖父命我跟他学中医。有病人时侍诊于侧,无病人时给我授课。规定第一批的课程是:上午开讲《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下午讲授《药性赋》、《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按以上顺序,讲完一本,再进行一本。祖父对我要求很严:“晚上温书至深夜,黎明起来朗读;《伤寒论》(背诵的系宋本条文)、《药性赋》、《汤头歌》要背诵。青年时背熟的书到老不忘,受益终生!”正当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勤学苦读二年之际,祖父被调入公立医疗机构了。这时找我看病的人甚少,对《伤寒论》的许多条文不了解其深义,深感胸中文墨太少,为前程计,便断然决定去兖州中学读书。但在三年的寒、暑假里,仍不忘学中医,又念起了《医宗金鉴》。
  1956年夏初中部毕业,正赶上解放军第七康复医院撤销交地方,省卫生厅在该院设立山东省兖州医士学校。此前我读过唐容川《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颇受其影响,以为系统地学习些西医学知识,对学习中医定会有所帮助,便毅然考入该校第一届一班。第一届是很幸运的,学临床课时,适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医学院附院高年资的专家分批下放基层劳动,省卫生厅便组织他们来校讲课,到我们毕业时,专家老师也下放期满回医院了。当时满腔热血,服从国家需要,于1959年12月分配到历城县卫生防疫站(住洪家楼),分工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住在省城,给我继续学习中医提供了有利条件。白日做好西医的工作,夜晚攻读中医书刊。没有书怎么办?星期天必去省图书馆或济南市图书馆,凡是馆内出借的中医书均逐一借读。当期中医杂志不出借就在那里阅读,直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去。只要省市举办中医学术报告会,必克服困难,每场必到,细心聆听。晚饭后我常骑自行车到闹市区的旧书摊看看,还真买到不少折价的古旧书刊,如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神农本草经》、《中医杂志》创刊号等等。新华书店科技部我常涉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多次请求下,他们竟与各地书店联系,为我购到全套中医学院教材。
  1961年,山东中医学院成立函授大学,我参加学习了1年,后因工作调动而终断,深感遗憾。我从《山东医刊》第10期上看到张奇文先生的论文“试论内因七情”,爱不释手,清晨朗读,以至背诵。本年,山东省举办继承刘惠民学术经验学习班,提倡老中医带徒弟,我祖父给省卫生厅中医处写报告,要求把我调回曲阜县人民医院,继承他近六十年的学术经验。经卫生厅中医处半年多的督促和我再三请求,历城县卫生局终于放行了,我于1962年6月回到了祖父的身边。祖父欣喜之余,以端庄秀丽的颜柳混合体书法,为我写了一幅对联:“事业岐黄须鞠躬尽瘁;活人济世要精益求精”,横批是“业精于勤”,以示对我今后的勉励。
  耳提面命在继承
  跟师的第一课讲的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祖父强调:“大医精诚传千古;要做苍生大医,不做含灵巨贼;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后只是每逢星期天讲《内经》,重点是跟师临症。1962年7月,山东省中医工作会议在曲阜召开,我有幸聆听了各位中医老师的学术报告,尤其是张奇文先生的大会发言,对我启发甚多。晚上到他下榻处问难指迷,他热情洋溢地解答了我提出的许多问题,使我茅塞顿开,立志终生向他学习。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常书信求教,结下了深厚的诚挚情谊。
  跟师的第一阶段是抄方侍诊,定为半年时间。因祖父年事已高,上班前打扫卫生、提开水、倒茶。诊病时察言观色,老师的一扬手、一掷足,都有其用意,老师想要做的事赶快做到、做周全,不要等老师指派后再去做。对老师的问症、望色、察舌、诊脉的艺术性,要随时留心记取。我把以上这些叫做耳提面命。高年之人,劳累一天,不可能下班再给我讲经验,其经验常常是在临症中点点滴滴讲出来的,这就需要随时留心,随时予以记录。复诊病人,对于确有显著疗效的用药经验和用药的加减、剂量的变化更应注意记取,我把这叫做点滴继承。通过这样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点滴继承,就可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于平时记录的老师在临床中讲的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多了,把它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起来,就成为临床行之有效的珍贵资料。
  跟师的第二阶段是试诊,即我先诊视病人,写好病历,开出处方,老师再诊脉、察舌、辨证,做出诊断结论,对我开的处方进行审定或修改。老师一边审改一边讲解:诸如病症是虚是实,在表在里,病人情志刚柔,体质寒热燥湿,均为处方不同的原因;在诊断上,要抓住病人的情志,情志不同,可发生不同的病症,治法也就不一样;在治法上,首要区分该病的本症、兼症、夹症等,以感冒发热为例,如患者素罹胃下垂或溃疡病,此为平素中气虚馁,内体虚寒而病热,本虚邪实,治疗应在固本的基础上加以解表,即甘温守中以疏表。在用药的分量上,老师亦常告诫:太过与不及,均不能贴合病情;要根据病人的胃气强弱,食量多少,胃纳少者药量宜轻,食量多、胃气强者药量要重。试诊阶段,定为一年。此阶段为下一步独立应诊打下基础,是一关键时期,也为老师起到了助手作用。
  1963~1964年,全国名老中医刘惠民厅长三次来曲阜为县委一王姓老革命干部(沂水县人)看病,我均侍诊于侧。该患者罹喘息性慢性气管炎有年,每因气候变化、过于疲劳等诱因引动而发病,用中西药物均乏效,每次服刘老处方后能较快缓解。观刘老处方,症现冷哮时用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化裁;症现热哮时用越婢加半夏汤、定喘汤出入,再加地龙、桑白皮、川贝、瓜蒌、竹沥等。随刘老侍诊,教我对哮病的诊治水平大有提高。刘老当年开的三张处方,我至今保存。1964年冬,山东中医学院韩伯衡老师参加“四清”工作队,进驻曲阜城西十五里孔家村。我星期天无间风雨骑自行车前去,执弟子礼,问难请业,韩师讲授了“逍遥散十三方及其证治”,传授了许多妇科治疗经验,对我在学习与临床中遇到的问题,逐一予以释疑。
  1965年夏秋之际,曲阜一带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内、儿科病房住满了病人,省卫生厅派山东省中医院韦继贤院长和济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张吉人主任前来指导救治。韦老和张老来院的当天下午即向内、儿科医生和中医讲述了“乙脑”的中医诊治,分析了1956年石家庄经验和1957年北京经验。每日上午我随二老对住院的乙脑病人逐床诊察,辨证处方,下午诊察中午新入院的病人后,韦老上门诊观察我诊病。韦老看我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发现欠妥处,当即予以指正。记得有一中年女性,述说病情繁多,错综复杂,韦老指出:“治病必求其本,此病人只要抓住血虚这个病机,其他症状即可不治而愈。”随韦老、张老查乙脑病房一星期,发病即来院的已痊愈出院,病情延误来院晚的亦热退神清。我暗暗惊叹,韦老虽年事已高,温病学还记得那么娴熟!二老临回省城前嘱我,再来新病人时就按这几天的路子走下去;温病学派叶、薛、吴、王的书要温习,要熟记。
  总之,我虽以跟祖父学为主,可一旦遇上中医界学术精湛、经验宏富之师,我都不失时机地虔诚请教,广学博采,集众家之长,不断地充实自己。
  融汇群经重实践
  祖父于80岁退休,我独立应诊。由于病人都知道我跟祖父临症多年,故而坐“冷板凳”的时间不长。诊病时认认真真,望、闻、问、切,一丝不苟,不光态度和蔼,更在提高疗效上动脑筋、下工夫,初诊时的前3剂药一定叫病人感觉出效果来。白天看的病,夜间再与书上写的对照,看看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正是由于这样,在很短时间里,找我看病的人日渐增多,竟然排起号来。“多诊而识脉,屡用而达药”,看来路子走对了,那就坚持下去。在尔后的数十年里,一直是白日看病夜读书。前贤所说的“熟读王叔和”,就是要求多读些书,熟读些书。身居县城,可以说无书可借,那就要自己买。我年轻时曾两次输过六百毫升血,当时说是为了救治病人,实际也是为了买书刊和家庭生计。我买书是很审慎的,书的内容确实好,个人又极需要,一定要买,读起来方便,买了要精读。
  中医学术的奥妙,就在于临床。要当一名好中医,就要多临床,多看病,不能怕累、不能怕麻烦。前人说中医要练背功,我确实体会到了。上班时一进诊室,一看就是一上午,一看就是一下午,看一个再看一个,坚持再坚持,常常是到点下不了班。多年来我养成了上班时不喝水,也不去卫生间(我不提倡年轻人也这样)的习惯。我在综合医院诊病近30年,虽以内科、妇科为主,其他诸如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外科(手术除外)的病人也找我服中药,这就要求我知识面要宽一些,看的病人要多一些,许多时候是应接不暇、头昏脑胀。不过,病人多也有多的好处,1987年春节我奉命去创建中医院,边开诊边建设,病人一下子就跟了过去,并没有因工作调动而病人减少。
  1975年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老中医廖子仰先生从《文史哲》上看到我写的“论张仲景的医疗实践”,高兴非常,夜难成寐,遂赋诗一首寄来,诗曰:
识荆一十二年前,
术有祖承学有渊;
曾见虚怀乐下问,
早将吾道许中坚。
文通今古方为用,
医贯中西庶不偏;
好趁杏林风浩荡,
勤挥健笔写华篇。
  这首诗对我既寄予希望,又赋予鞭策和鼓励。前些年,我曾遇到思而不解之惑向廖老求教,他均热忱地予以指迷。1976年夏,我被临时抽调在济宁地区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讲课时,济宁地区卫生局通知我:“卫生部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师资),给济宁一个名额,卫生局研究决定叫你去参加学习”。我向医院汇报后,医院不让去。1978年秋,国家开考研究生,年龄放宽至40岁,中医研究院招考50名,我填表报考,医院又不让去,理由是:跟你祖父学的就行了,你这么多病人,还用再上学吗?你能舍下找你的病人不管吗?后来,我科一位中医在省中医院临床进修,山东中医学院周凤梧教授给他说:“你院朱鸿铭怎么不考我的研究生呢?”我心想,这一生三次攻取高学历的机会都已失去,看来,我只有仍然坚持日间临床夜读书了。
  由于我先学中医,后学西医,再学中医,因而不存在“西医学中医”常出现的“先入为主”、“对号入座”的弊端。我临症时采用的是“辨证思维”,西医的各项检查与诊断我心中明白,但不跟着西医的诊断跑,通过望闻问切先弄清中医的病,再进行辨证论治。我不开西药,也很少用中成药,古人的方剂仅用作领路,根据具体情况现拟定方子,以贴合错综复杂的病情。
善为医者贵变通
  我从医将近五十年,实践上也是个学习的过程,要说心得约有以下几点。
  (一)注意自然气候影响
  “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我认为自然气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密切关系。如治疗暑温卫分证,若是年久晴无雨,暑热之邪外袭卫表而偏于热,治宜透热解暑,我拟定清暑银翘汤: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薄荷、菊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竹茹、鲜苇根;若是年阴雨连绵,暑湿之邪侵袭卫表而偏于湿,治宜芳香化浊、淡渗利湿,拟定加减藿朴夏苓汤:藿香、佩兰、杏仁、半夏、厚朴、赤苓、滑石、通草、大豆黄卷、生薏仁。(上二方被列入张奇文主编《幼科条辨》第113页)。中国中医研究院沈仲圭老评论说:“以上两方用药轻灵,深得叶派家法,可见编者对温病学说深造有得,故辨证用药,切中病情”。治疗内伤杂病,亦注意气候的影响,而加入相应时令之药,以提高疗效。
  (二)重视治病求本
  1.正与邪
  正气虚馁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发展转归,也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存亡。治病不可见病不见人,只重病邪,不重正气。如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尽管乙肝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但人体能否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后趋向如何,与内在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上不可仅仅局限于强调某指标的转阴,而应从整体着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体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所遵循的原则,实践中提出了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十法。邪之侵入,起病为实,祛邪不可迟疑,如病毒性感冒高热,我拟定十味病感汤(苏叶、藿香、荆芥、白芷、银花、连翘、板兰根、黄连、黄芩、甘草),本方辛温与辛凉同用,确能起到退热迅速,解毒效果提高,达到缩短疗程的目的。七情致病,首贵调气,宽其胸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此即朱丹溪创越鞠丸之理,我撰写了“越鞠丸方名由来及应用心得”一文。
  2.局部与整体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脏腑相关,经络相联,气血相通。诊治疾病,应首重整体。如本是冠心病,而患者表现上消化道症状突出,以胃肠病前来就诊,此时不要忽略了冠心病而漏诊或误诊,我拟定“心胃同治方”(半夏、陈皮、枳壳、薤白、苏梗、吴萸、甘松、元胡、荜茇、生姜)治疗,提高了疗效,总结写出了“心胃同治法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一文。
  3.标与本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间者并行,甚则独行。我深深体会到:不明标本,不足以求因;不明标本,不足以审证;不明标本,不足以论治。如外感病多实,实又有六淫、疫疠之分,亦有体质素虚或因病致虚者之异;而内伤多虚,虚又有阴阳、气血之别,亦有挟气滞、血瘀、痰滞、食积之异。临床所见往往内因外因错综复杂,虚实互见,故必须分主次、辨缓急。辨证分明,然后才能抉择补泻,邪实为主者以祛邪为务,妄用补法,反贻误病机。
  4.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金匮要略》虚劳篇立大黄 虫丸一法,即瘀血有所留藏,病人致羸,貌似不足,殊不知病本未去,还当治本,若误用补,必益其病。碰到疑难之病,以善于求因而效。曾诊治一女,24岁,脐下积块坚牢,固定不移如杯大,小腹疼痛拒按,潮热,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形体羸瘦,舌紫暗、苔厚干,脉沉涩,曾经中西药久治不效。经详细询问患者,乃知其数月前产一女婴已夭,于产后6天夜晚暴受惊恐,次日恶露全无,产后16天犯房事,次日即小腹痛、板滞,后渐摸到小腹有块,日渐增大,随断为产后气血骤亏,暴受惊吓,复加房劳,致血行凝滞,干血内结。予破癥消瘀、佐以生新之法,服大黄 虫丸4合,小腹硬块缩小至如枣大,改益气养血活血法,服十剂硬块消失,予八珍汤善后调理,1年半后随访,产一男婴。
  5.力求精于辨证思维
  在临床上,辨证思维运用得恰切的,其诊断治疗水平就相应提高。如外感热病辨证,重点是表里寒热。伤寒太阳主表,温病卫分亦主表,温疫热郁于表,三者皆当从表解。伤寒在表为寒,温病在表为热,瘟疫多郁火外达,治寒宜辛温解表,治热宜辛凉透邪,治疫宜苦寒透邪解表。善治者治皮毛,治表勿犯里,治上勿犯中,切忌一见发烧,不分表里即用清下之剂以退热。曾治一青年女性,逢夜间高热18天,屡经中西医治未效,延我诊视,断为邪郁少阳,波及阴分,予清解少阳胆热,兼理阴分之邪,投药9剂而病瘥。内伤杂病,重点要分清虚实寒热。内伤多虚,然须察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或大虚似实、大实似虚;即便是虚,虚在何脏,谨察阴阳,以平为期。内伤之寒热,正虚为本,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与外感之寒热迥异,治之有分别。
  6.注重胃气为本
  大凡疾病的发生与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故察病者,必先察脾胃之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盛衰。治外感病须强胃气,胃为卫之本,胃气强者卫气始固。如只考虑“炎症”,辄用清热解毒,则有伤脾胃之弊。苦寒攻下,应辨证准确,中病即止。外感病恢复期,调理脾胃是治疗关键。伤寒近愈,脾虚气滞,治宜甘温调脾,补脾当先醒胃。温病近愈,胃津耗伤,治宜甘寒养胃,益胃当考虑柔肝。治内伤杂病尤应注意胃气: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受戕,则内伤难复。故上损及胃,下损及中,均为难治。调治脾胃,宜升降润燥通补,融合李叶二家之长,取法于东垣而不失于保胃阴,效法于天士而不忘于振脾阳。六腑以通为补,通则健运化生气血,壅滞则病。
  “一切道术,必有本源”,学习的关键之一就是溯本求源,在掌握学术本源的基础上,由源及流,博览各家学说,继承各家之长。对历代各家学说,应“博学、精思、历试”。在读书与临床中,确有心得体会,撰写文章或著述时,尽力做到:通古今之变,汇各家之言,达抒发己见,成实用之作。
下一篇:期盼农村留住中医根 上一篇:名医名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