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曲阜朱氏中医·济活堂官方网站

曲阜朱氏中医·济活堂

济活堂暨省名老中医朱鸿铭工作室

朱氏中医创建于1906年钻研医术秉承家训精心临证

服务热线: 0537-6580120 13863777783

期盼农村留住中医根

人气:发表时间:2018-08-15
本报记者  周颖

  20年前,一本《农村中医临床顾问》在乡村中医中风行一时。今天,两位75岁的老作者张奇文、朱鸿铭面对广大农民对中医药的强烈需求,重新执笔修订再版——期盼农村留住中医根。
  我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山东省卫生厅原厅长张奇文日前在电子邮件里告诉记者,重新修订的《农村中医临床顾问》一书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位时刻牵挂农民健康的老专家在字里行间透出掩不住的欣喜之情。
  修订初衷——来自振兴农村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谈起该书修订的过程,张奇文介绍,22年前,应山东《农村大众》主编之约,他与朱鸿铭主任医师合作,在该报开辟的“农村家庭中医顾问”栏目中,先后刊登了150余篇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文章,陆续收到了各地读者的来信数百封。有问病求方的,有对所登方药应用要求答疑的,有按所登方药治愈后来信感谢的,有来信要求出书发行的……而更多的来信,则是乡村医生写来的。他们对这种结合临床实践谈应用体会的文章很感兴趣,有的把这个栏目的文章剪下来,贴在一个大本子上;有的把学习应用的体会写成文章请求审阅。一位乡村医生在信中说:“《农村大众》开辟‘农村家庭中医顾问’栏目,请名家介绍常见病的中医防治经验,是我们学习中医药、应用中医药的一把开门钥匙。希望作者继续介绍一些有疗效的经验和体会。”
  栏目的成功开办对张奇文来说,不仅是验证自己几十年临证心得的一种极好的反馈,而且让他体会到振兴农村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于是;他们忘记了疲劳,常常利用闲暇之余,把几十年在临床上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广大读者。
1989年7月,一本名为《农村医生中医临床顾问》中医药科普书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农村大众》开辟的‘农村家庭中医顾问’栏目的文章为基础,又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共18万多字,出版后深受广大农村医生、群众欢迎。
  一瞬间,20多年过去了,张奇文、朱鸿铭都已是75岁的人了。虽然一个在鲁东的潍坊,一个在鲁西南的曲阜,相距有数百里之遥,但彼此关心对方的健康,交流着各自的临证心得。2006年,通过多年在基层调研,听到老百姓普遍反映,现在在农村找一个真正按四诊八纲看病的中医很难了;在农村除了少数信赖中医中药治病的老年人外,中青年人快把中医中药给遗忘了,使他们二人心急如焚,共同商定重新再版此书,并夜以继日地修订出这本53万字的《农村中医临床顾问》。
  广大农村——群众信中医,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源远流长
  “中医药在广大农村是源远流长的。”张奇文回忆,解放前,我国广大农村中,村村都有中药铺,都有中医坐堂行医,而且多是家传。
  新中国成立后,不论大人小孩,也不论急病、慢病,都是看中医,吃中药。头痛脑热,吃几服中药,很快就好了,很少听说靠打针治病的。人民群众信赖中医,爱戴中医,而且学习中医,普及中医。上坡种地,上山砍柴;早出晚归,顺手采些当地盛产的中草药回来晒干、晾干,存在家里,甚至不用请医生看病,自己就能配个方子,加些姜、枣、大葱之类,出身汗病就好了。加上“扎针拔罐子,病好一半子”,自救互助,蔚然成风。不花钱或少花钱,应用偏方、单方治好病的事实,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自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使一时低迷走下坡路的中医药又重新振作起来。子承父业或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出了很多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乡村医生,解决了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时间题,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世界卫生组织、不少国家的卫生官员,到中国广大农村考察,都称赞中医中药在农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纷纷派人到中国学习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疗法。张奇文说:“对这一切,我们这辈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医药学是世界上一门独一无二的、博大精深的实用医学,是人民信得过、经得起考验的一门学问,一种民族自豪感就从心底油然而生。
  乡村医生——要向老师学,向病人学,向书本学,不断实践与总结
  “历史上中医、中药向来是不分家的。”张奇文说,‘“懂医的必须懂药,懂药的也必须懂医,医药都懂,才算是一位好医生。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乡村医生,更需要亲自诊病,亲自开方,亲自炮制,亲自配药,亲自辨认中药的真伪优劣,甚至亲自到病人家里指导病人煎药、服药。这就需要多村医生们勤奋学习,肯于钻研,不断总结经验。”
  张奇文体会,中医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辨证论治正确。就是说,病要看得准,方要开得对,做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二是药品质量要好。讲究用道地药材,讲究遵古炮制。三是煎煮得法、服用得法。哪些药应该先煎,哪些药应该后下,文火、武火,饭前服、饭后服……都十分讲究。传统的汤剂、膏、丹、丸、散,针灸、推拿、膏摩、膏敷,易于为广大群众接受的方法,都是历代沿袭相传的。
  因此,乡村医生要像明代的李时珍那样,走遍深山老林,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亲自考证,亲自口尝;要像清代叶天士那样,一生拜十七人为师,为解除人民痛苦,只要有一技之长者,他都不惜一切代价,虚心前往拜师学习。
  “实践出真知”,张奇文坚信,只要广大乡村医生朋友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向民间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学习,向病人、群众学习,不懂的问题善于向书本请教,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一定能够成为广受群众爱戴的一代名医。
  注:本文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3月26日,图片如下:

返回顶部